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积分等级发帖收益的说明江阴论坛帮助汇总江阴论坛管理规则(必看)江阴论坛版主招聘中江阴论坛已运行
查看: 1602|回复: 0

[网络转载] 对植物的理解、欣赏和感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8 12: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话:在环境污染严重的今日,大自然中的任何动植物都值得人类关注.自小生长在农家,对植物更是亲切.
      这是一篇书评,安歌的《植物记》 以及 深圳一石的《诗经里的植物》,喜爱这一类的龙友还是可以读读.
      本书评作者:天涯社区闲闲书话首席版主yiping1914



   安歌在她的书《植物记》中说道:“植物最基本的营养器官——它的根部,把它和土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生到死,寸步不得离开。对这个判决,植物所作的回应是:从黑暗之根出发,在黎明中成形,盛放。”
   “我们看到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的完美无缺的外形,都是植物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所呈现的无与伦比的奇观:全力以赴‘向上逃离地底下的命运’——为此,他们发明了翼状的花朵,发明了香味,发明色彩,发明甜美,发明会飞翔的种子,目标只有一个:尽可能远地逃离狭隘的命运,打破逼仄的界域,打入一个永远蓬勃向上的世界。”
  我读安歌的这本书,本是作为欣赏和消遣,放在一处,空时拿起翻看一篇,没有顺序,以至于有些篇章还看重复了。我喜欢欣赏精美的图片,那些花草树木,那些浓烈的色彩,那些带着奇怪表情的果实和聚集生长时的气势。读到上面这句话时,我开始真正读到了安歌对植物的理解,以及一种深刻的,对植物这种生命形态的敬重和感恩。
  安歌的文字里,充满了和图片色彩一样浓烈的情感,还有浪漫的联想。从随风飞翔的蒲公英花籽,甜美而厚待着人类的苹果,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麦子,羞涩而香艳的莲雾,令人悦泽的菠萝蜜,随海浪飘拂而来的椰子。 ……安歌总是站在植物的一边来思考,来设想,来体会植物的美妙、智慧、高雅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征服(而不是人类对植物的征服)。
   她也在每一篇的文字里都提到所谈植物的食、药用价值,引经据典地告诉我们这一种类的植物的历史,它们的漂流史,它们的进化史,它们和大自然的关系,它们的柔韧、坚毅和随遇而安,它们对人类以其他动物的恩德。
   植物养育了所有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

   深圳一石的《诗经里的植物》,装祯优美,图片色彩淡雅,线条美丽而不奢华,让人想起诗经里那些从草木山水中升华出来的歌。
  我是从石地手里接过这本书的,我们短暂地交谈了几句,从买书的习惯到看书的深浅,自然我是没有好习惯的,吾不如君。关于这本书,我们只提到封面,石地说其实“诗经里的植物” 这个名字就很好,醒目而朴实,一石大概是更强调审美。“美人如诗,草木如织”,我说也很好,突出了对植物的欣赏,植物和美人相映,令人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要在水边去寻找,水是生命的基本依靠,水边长大的女孩肤美色佳,植物亦如此。今天生长在水泥丛林里的女子既缺乏水的滋养,又饱受工业尘埃的侵蚀,只好每天把皮肤洗刷到毛根深处然后再涂抹各种流水线上诞生的工业品,要从这样的美人那里找到诗的感觉,联想到植物那种水一般的柔美,也难。因此,便可以懂得本书封面上的正题——以诗的感觉,像欣赏秋水伊人那样来欣赏植物,然后以植物之美来回味《诗经》、秋水伊人。
  深圳一石自述生长于西北小城,“从小熟悉山野田间的花草树木”,在书中也可以看到他间断地回忆,在山野间拔一棵野菠菜吮吸酸滋滋的浆汁,爬上榆树采吃滑爽甜嫩的榆钱,或者溜进高粱地里掰一根青嫩的高粱秆咀嚼。不过,用他的话说:“不读《诗经》,倒不知万物有灵。”“……现在来重新审视着生息不灭的黄土地的时候,才发现有多少自己未曾发现的精灵在期间跳跃着,只要你有所懂得就能与它共舞。”
   多姿多态色彩缤纷的植物不但养育了人类,也不断地丰富着我们的眼光和情感,慰藉我们的心灵—— 欢乐与痛苦,愉悦或孤独,爱恋以及思念;植物不语,用摇曳的风姿和清新的气息默默告诉我们,世界是宽广的,每一种生长于天地间的草木都是美丽的,生命就是美丽的。
  记得小的时候学作文,老师大多要训练我们写人或写景的能力,身边的人多的是,身边的自然景物,那时候我虽然生活在城市,倒也能够经常看到。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喜欢在放学时到处乱跑,春天折取小手指粗的柳条,揉出一个树皮哨吹着,或者到山坡上去拽槐花,夏天最喜欢沿着旧城墙的墙根行走,在半人高的草丛中采摘 “姑娘”和野葡萄吃。江南的野“姑娘”大多发黄,少见安歌的书里那种绯红色的,“野葡萄”则是紫的发乌,这两种野果我一直到很久也不知道它们的学名,直到看了安歌和深圳一石的书才明白,所谓的“姑娘”也就是文学著作中常见到的酸浆果,而当年我们称之为“野葡萄”的,却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乌蔹莓!

  我从去年夏天开始看安歌和深圳一石的这两本有关植物的书,不工作时坐在阳台窗前,陆陆续续地翻看,夏去秋来,秋风落叶,寒冬枯枝,直到现在。窗外,越过低矮的灰突突的平房屋顶和赭红色的住宅楼,蓝色的商厦玻璃,可以看见杨树开花了,柳芽挂上了枝头,就连国槐和枣树铁灰色的枝丫上也隐隐约约透着谈谈的绿色,春天来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先民生活在山水草木之中,人和自然相依相偎,伤情可以寄托于雨雪,幽思可以倾诉与杨柳。后来的一代代人逐渐远离自然,集聚在高楼巨厦,灯红酒绿之中,心中那最柔软的情愫即使没有消失,但是,何所依凭?遥想两千多年前的祖先,他们简陋粗糙的生活和他们与自然交融的情感,回看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不仅感到一丝疑惑,究竟我们比祖先幸福在哪里?
  
   《诗经里的植物》最后是冉云飞的一篇“后记”,《来自春天的麻醉剂》,读后颇感有趣,原来冉土匪也有如此温柔美丽的文字,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江阴人家

GMT+8, 2024-11-22 03:03 , Processed in 0.01850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